找到相关内容2050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禅宗中国少林问禅百日峰会

    》、《庄子》,透过这种学习来找到自己安身立命的方式。大家看看读了过去叫颓废。看到这个社会自己解决不了,他们整天的喝酒,整天不穿衣服,天是房子,房子是衣服,经常不穿衣服,吸毒,表示他对社会的一种反抗。...

    王守常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8/06574788677.html
  • 安康地区高僧大德

    西铭》②则卓见独识,尤胜学者一筹。安康诗人刘应秋尝诣寺问法,从此栖心禅悦,并亲为无着画像作颂。   注释:   ①庄老三玄:指《老子》、《庄子》、《周易》,此三老统称“三玄”。   ②横渠《西铭...

    李厚之 张会鉴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8/08483988734.html
  • 月溪法师讲四乘法门

    修行皆未得其法,而本性均未得其真也。   至若任病,全以外道的“中道”,并庄子的“放达”为注脚。中道的见解,就是不着二边,不落有无。从前佛在世的时候,有一个很有名的外道叫做大慧,他和佛来辩论。他的宗旨...

    月溪法师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8/09392089254.html
  • 月溪法师讲禅宗修法(3)

    所谓“言语道断,心行处灭”是也,今之佛刹,其小山门上皆冠以“不二法门”四字,相沿甚久,经云:“无门为法门”,小山门安足以当之耶。   参禅错认庄子大宗师篇坐忘为禅宗   颜回曰:“回益矣”,仲尼曰:...是非非,一概不辨为解脱,这样是不是禅宗的道理。”   师答云:“不是,你所说的是庄子南华经的“呼我为马者,应之以马,呼我为牛者,应之以牛”的道理,你辨与不办,对于佛性是了不相干的,你知道不辨就是辨,你...

    月溪法师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8/09392389258.html
  • 月溪法师讲禅宗修法(2)

    曰:“可以意会,不可言传”,其实绝对佛性,虽欲意会亦不可得,况言传乎,不独佛性如此,即一至寻常之技艺,其妙处亦不可以言传也,庄子云:“桓公读书于堂上,轮扁斲轮于堂下,释椎凿而上问桓公,敢问公之所读者...道家“返自然”“归婴儿”,皆此病也,佛性非“任”而有。   四、任 病 将一切思想断尽,空空洞洞,如同木石一般,中乘破一念无明,老子“惚兮恍兮”“窈兮冥兮”,庄子“坐忘”,宋儒“我心宇宙”,以及印度...

    月溪法师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8/09392389259.html
  • 安康高僧大德

    ②则卓见独识,尤胜学者一筹。安康诗人刘应秋尝诣寺问法,从此栖心禅悦,并亲为无着画像作颂。   注释:   ①庄老三玄:指《老子》、《庄子》、《周易》,此三老统称“三玄”。   ②横渠《西铭》:...

    李厚之 张会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9/06451390322.html
  • 李炳南居士思想研究

    。   32.李静妤,〈老子与庄子的天人关系思想〉,《屏中学报》02期,1992,06。   33.吴聪敏,<雪庐老人学术思想与贡献>上,《明伦》第267期,1986,09。   34.吴志鸿,...

    罗元庸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9/23104490700.html
  • 悟真直指

    也?盖欲序正人伦,施仁义礼乐有为之教。故于无为之道,未尝显言。但以命术寓诸《易》象,以性法混诸微言耳。至于《庄子》推穷物累逍遥之性,《孟子》善养浩然之气,皆切几之矣。   迨夫汉魏伯阳引《易》道阴阳...

    张伯端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9/06544390911.html
  • 《隐喻文化学》第八章 宗教的必然是象征的

    和佛家中体现得尤为突出。老子言“绝圣弃智”、“绝仁弃义”、“绝巧弃利”、绝学无忧”,庄子述“堕肢体,默聪明,离形去知”;佛家进一步发展出禅宗“静默的哲学”,为求般若智与第一义,取中正偏、偏中正、正中来...

    赵维森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9022191579.html
  • 道德系统中的德性

    在中国哲学史上首先以“德”这一概念形式来表示。在道家那里,“德”意味着由道而获得的具体规定,它构成了事物发展的现实根据,《庄子·天地》所谓“物得以生谓之德”,便表明了此点。“德”的另一重涵义则涉及道德...人格力量。同样,在道家的系统中,理想的人格与生活世界中的具体形象亦存在着切近的联系,《庄子》一书中那种无所待而与天地并生、与万物为一的至人、真人,以及形体虽然残缺但又各足自性的诸类人物,都从不同的方面...

    杨国荣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7023791874.html